Search

《空空如也》:分手後為什麼還放不下?

👇🏻閱讀搭配音樂 任然-《空空如也》👇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空空如也》:分手後為什麼還放不下?

👇🏻閱讀搭配音樂 任然-《空空如也》👇🏻
https://reurl.cc/E5dzk

「守著你離開後的世界,空 空如也」

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結束3個月,女孩仍走不出來,在晤談室她對我說:「老師,空氣中仍然瀰漫著他的味道,好像他還在我左邊,但是當我睜開眼,只剩下他睡過的痕跡…」,女孩掩面,淚水中閃爍著不甘與疑惑。

「妳很哀傷,還放不下他,他的離開,仿佛也帶走了一部分的妳。」我說,女孩點點頭,繼續啜泣。

失戀中的我們覺得生活頓失意義,陷入強烈的空虛感中,而空虛感又是怎麼來的呢?這與你的「自我價值感」有關。

「曾經笑容燦爛如今卻,空 空如也」

我們會透過關係去證明自己的好與壞,一直檢討分手的原因,懷疑自己還不夠好,所以才會失去對方的心,還是我們哪裡有問題,對方才會離開。有好多好多的自我質疑在發酵,吞噬了我們的自我意象,曾經自我欣賞的部份,都被龐大的自我厭惡給掩埋。

被自卑蒙蔽了雙眼的我們,看不見自己美好的價值,就會產生一種「空」的感覺,那種內心的匱乏,除了與外在失去連結,也與內在貶抑自我有關,因此空虛感油然而生。

「得過且過是我如今速寫,無所謂,讓痛重疊」

「朋友們都勸我把跟他的聊天紀錄刪除,封鎖他,把他的東西丟掉,我做不到,雖然每一次看到都好痛,但這是他曾經存在的痕跡」女孩繼續說著,下意識地摸了左手腕淡淡的白,有點新,應該是這幾天的事。

面對愛情失落,是自我療癒必經的一段路,然而讓自己陷入無限迴圈中,是很危險與自我傷害的,我稱這樣的狀態為「自虐式的無限悼念」,案主會把自己關在悲傷的回憶中,足不出戶,甚至開始有些自傷的行為出現。

「痛並快樂著」,痛會讓我們感覺到存在,並透過這樣的方式與消逝的愛情持續保持連結,人是感官的動物,在迷茫找不到意義的生活中,痛能帶來最大的刺激與滿足,雖然有些病態,但同時也得到愉悅。然而這樣不健康的模式,很有可能養成習慣,並讓我們繼續去玩「被害者的椅子」,無可自拔,這會限縮了我們在愛情中的彈性與成長的可能。

親愛的,關係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,有時候離開,或許是對方也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,可能是害怕承諾、對情感依附感到焦慮、想透過大量的愛證明自己的價值…而選擇離開,是不用去面對自己個人議題最簡單的解決方法。

我們可以在這段失戀療傷期中,把更多的關注,從「為什麼他要離開我?」轉移到「是什麼,讓我到現在還是這麼痛?」,可能是他的離開,勾動了自己的安全感議題、是不是值得被愛的疑惑、原生家庭的不安全依附關係…

多花一些時間跟自己的內在對話,看見自己的愛之需求,從過程中學習,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,好好疼惜自己,因為我們都是那麼值得被愛:]

#自虐式的無限悼念

#那些你愛聽的抖音神曲

#讓我為你一一解密愛語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張宇傑諮商心理師 專長領域:青少年議題、情感交往、性平/多元性別議題、親子/家庭溝通、情緒紓壓、生命教育、生涯探索、醫療衛教、心理劇、應用戲劇
View all posts